MARC状态:已编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7
- 题名/责任者:
-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侯瑞雪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 ISBN及定价:
- 978-7-5036-9039-6/CNY20.00
- 载体形态项:
- 8,207页;21cm
- 其它题名:
-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
- 丛编项:
- 哈工大法学文丛
- 个人责任者:
- 侯瑞雪 著
- 学科主题:
- 法学-研究-中国
- 中图法分类号:
- D920.0
- 一般附注:
- 哈工大法学平台建设基金的支持
- 相关题名附注:
- 英文题名取自封面。
- 责任者附注:
- 侯瑞雪,吉林大学法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空间法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已在《法制与社会发展》等期刊上发表十多篇论文。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 (第188-205页)
- 提要文摘附注:
- 本书主旨是通过反思“国家-社会”框架在中国法学研究中的确当性和有效性,检视“国家-社会”框架的限度及其理论预设,进而探讨在此框架下展开的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很多中国法学研究者在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对中国现实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并未对框架的限度和预设保持足够的警醒,反而有神化该框架的倾向。“国家-社会”框架在中国法学研究中的确当性是西方现代性图式所赋予的,由于该框架在分析和解释转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简单性,致使其解释效力具有有限性。而且,“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受到西方现代性理念的支配,所以无法切实把握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并且也不能提供一种评价和指引中国的法制建设方向的理论模式。因此,对“国家-社会”框架以及该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进行反思性研究是必要的。通过这一反思进路和视角的转换,我们才能洞见到“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的问题所在,并为其走出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出路。
- 使用对象附注:
- 本书适合法学研究及相关人群阅读。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校区—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D920.0/75 | S1302039 | 总馆—社科书库(凤阳) | 可借 | |
D920.0/75 | S1302040 | 总馆—社科书库(凤阳) | 可借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