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11
- 题名/责任者:
- 走出语言自造的神话:中国新诗论集/李章斌著
- 出版发行项: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01
- ISBN及定价:
- 978-7-305-26105-3/CNY58.00
- 载体形态项:
- 317页;21cm
- 其它题名:
- 中国新诗论集
- 个人责任者:
- 李章斌 著
- 学科主题:
- 诗歌评论-中国-当代-文集
- 中图法分类号:
- I207.22
- 责任者附注:
- 李章斌, 诗人、学者。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等职。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
- 提要文摘附注:
- 本书为李章斌近十年来的批评文章选集。主要聚焦于中国现当代诗人的语言意识与历史意识, 对中国现当代的重要诗人如穆旦、多多、海子、张枣、朱朱等开展了一番细察的辨析, 寻绎其语言意识、诗学理念的起源、动力以及历史关联。本书尤其关注先锋诗歌的“语言中心主义”倾向问题, 分析其中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以及写作伦理的困境, 并探索走出“语言自造的神话”的若干理路。在我们看来, 先锋诗歌太习惯于扮演“边缘人”或者“刺客”一类的形象 ; 从当下的角度看, 现代汉诗不应仅仅满足于去做开天辟地、自立法则的鲁滨逊, 或者自外于社会的“刺客”, 在某种时刻, 也要学会做社会语境中的“社会人”和伦理语境中的“伦理人”, 或者说, “成为他人”。换言之, 先锋诗歌应该考虑如何摆脱与社会的相互“外在化”的困局, 这倒不是在简单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而是从诗歌艺术发展的内部要求来说的, 即过于窄化的文体定位和自我定位也妨碍了先锋诗歌自身的语言意识及想象力的扩展。同时, 有感于当代诗歌批评长期以来浸淫于玄谈和架空而论的风气, 本书尝试着如何扎实、贴切地把握当代新诗在声音、修辞等方面纷繁复杂的语言细节特征, 并探索、展望一种新诗的“声情批评”与“语言学批评”, 开拓一种将当代诗评由虚入实、虚实结合的批评方法。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校区—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还书位置 |
I207.22/372 | S3502470 | 总馆—文艺书库(龙湖) | 可借 | 文艺书库(龙湖) | |
I207.22/372 | S3502471 | 总馆—文艺书库(龙湖) | 可借 | 文艺书库(龙湖) | |
I207.22/372 | S3511659 | 总馆—文艺书库(凤阳) | 可借 | 文艺书库(凤阳)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